青岛农大学子赴高密:领略“三绝”,传承非遗

    2019-08-28 21:42:32 来源:必威BETWAY官网          浏览数:0

  7月14日,为探寻高密“三绝”的魅力,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必威BETWAY官网“文化艺术服务团”走进潍坊高密,进行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小分队先后拜访了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和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详细地了解了每一“绝”的发展历史及创作过程。

  会叫的“泥老虎”

  “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既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聂家庄泥塑历史悠久,造型憨朴,着色浓艳,所塑事物,有静有动,并多能斗趣、发声。其中的“叫虎”是泥塑中的罕见佳品。

  队员们采访了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鹏老师关于“泥老虎”的制作原理。“每个泥老虎头部和尾部都是由泥胚塑成,中部是由皮革纸构成,连接部分由骨膏和滑石粉高温均匀混合涂抹,内部由一个用芦苇管做成的哨子组成。”聂鹏老师向队员们介绍到。聂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制作的工具,并示范了哨子的制作过程。泥塑的制作要经过取土、合泥、制模、按哨、涂色等十多道工序。“色彩鲜艳,艳而不俗,用色少而精,却能把动物和人物的神情衬托的维妙维肖,恰到好处。”在聂鹏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了“泥老虎”图案的绘画过程。“原来一个小小的泥塑,制作起来是这么的复杂。”队员谭淑卿在学习制作时发表了她的感想。 

   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鹏老师给队员们介绍泥塑用到的刀具和模具。

  聂老师详细地给队员们讲解了泥塑的发展历史:聂家庄泥塑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有聂家庄一户穷苦艺人从捏锅子花开始,经民间的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形色具备的民间艺术品。随着高科技的逐渐发展,民间艺术的市场越来越衰落;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泥塑已经被五彩缤纷的现代玩具替代。当队员们问到老师对泥塑发展的未来时,聂老师跟队员们讲到:“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建立起专门的泥塑产业园,把泥塑事业产业化,在继承原有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让更多海外朋友认识中国泥塑。”

  “民间写意画

  高密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刷刷刷,一溜栽花。大涮狂涂,捅于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画。”贴切道出了扑灰年画的风格特点。带着探索扑灰年画魅力的期待,队员们走进樹花扑灰年画艺术馆,并拜访了扑灰年画传承人王树花老师。

  1000平方米的展馆陈列着各种题材的年画:山川流水、鱼鸟花卉和神话故事等等。馆中最夺人眼目的扑灰年画无疑是挂在展厅门口的《水浒英雄》一百零八将,画上的每位英雄,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神采飞扬,眼睛炯炯有神。“扑灰年画是用灰扑在画上吗?它是怎么制作的呢?”队员韩晓鹏对王树花老师进行了采访。王树花老师告诉队员们,扑灰年画作画时用的都是传统的东西,用柳枝灼烧碳化的墨笔便是勾勒画作轮廓的主要工具,待人物轮廓初具雏形,便用水彩进行漫长的上色过程。“人物的眼睛往往是最复杂的工序,经常要耗时半天去完成眼睛的创作。”王老师说到。接着,王老师亲自给队员们展示了绘制扑灰年画的过程。 

队员们在观察王树花老师绘画用的墨笔。

  当队员们询问到如何看待机器作画,手工画逐渐被机器画代替这一问题时,王树花老师似乎并不担忧这种状况的发生,给队员们讲到:“这儿的每幅作品,少则需要画一两天,多则达半年之久,用这种传统的画法,画出来的人物,更富有生气,现代的机器虽能仿画,但画上的人显现不出生机。”王树花老师的画作经常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国人的风采,更是获奖无数。但她一直不忘初心,返璞归真,努力做好扑灰年画的传承人。

  纸上镂空艺术

  实践团队走进了凤城丽景,向高密剪纸传承人齐秀芳老师学习剪纸。齐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她的剪纸作品《女十忙》,按时间顺序细致地给队员们讲解了这幅剪纸中的“十忙”。随后队员们的目光转向了《绣花嫁妆》,队员们向老师询问着这两幅画的创作技巧,齐老师在给队员们讲解的同时也拿起了手中的剪刀,给队员们示范每一个拐角,每一个空心圆是如何剪出来的。示范结束后,齐老师给了每位队员一张画好轮廓的卡纸,并指导队员们进行剪纸:“将纸折叠起来,用剪刀子刻出形状,就能得到对称的图案。” 

高密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齐秀芳老师给队员们演示纸蝴蝶的裁剪。

  当实践队的队员们问起剪纸以后的发展时,齐老师讲到:“现如今从事剪纸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面临困境,因此加强培养剪纸手艺人是对剪纸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责任编辑:王洁

版权所有:Copyright © betway88必威东盟体育(体育)网站IOS/安卓/手机APP下载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